介紹
科學研究是創新和進步的基石,為社會提供新發現、醫學進步和技術突破。然而,由於研究不當行為日益普遍,研究的誠信受到越來越多的審查——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,威脅科學發現的可靠性,並削弱了公眾對學術機構的信任。
研究不端行為包括捏造、偽造和剽竊(FFP) ,以及資料操縱、圖像詐欺和未公開的利益衝突等不道德的行為。雖然不當行為的案例已經存在了幾十年,但頻繁發表論文、獲得資金和保持學術地位的壓力加劇了這個問題,導致欺詐性研究數量驚人地增加。
本文探討了研究不當行為的類型、其根本原因、現實世界的例子以及對科學可信度的深遠影響。此外,它還討論了打擊不當行為和恢復學術研究信任的策略。
研究不端行為的類型
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(ORI)將研究不端行為定義為「在提出、執行或審查研究,或報告研究結果時捏造、偽造或剽竊」。這些不道德的行為破壞了科學的可信度,並誤導了研究人員、政策制定者和公眾。
1. 製造
當研究人員捏造從未實際獲得的數據或結果時,就會發生捏造。其中包括:
- 偽造實驗或臨床試驗來支持預先確定的假設。
- 建立不存在的調查回應以增強統計結果。
- 製造圖像或數字誤導讀者。
例子:
2014年,日本研究員小保方晴子在刺激觸發獲得多能性(STAP)細胞的研究中偽造了結果,聲稱創造了類似胚胎的幹細胞。欺詐性研究結果隨後被曝光,導致論文撤回和公眾的強烈反對。
2. 偽造
偽造涉及操縱研究數據、流程或圖像以產生誤導性結果。這可能包括:
- 改變圖形或圖表以使數據看起來更有利。
- 排除不支持假設的衝突數據點。
- 在出版物中歪曲方法或結果。
例子:
2018年,營養科學家布萊恩·萬辛克(Brian Wansink)因在多篇有關消費者行為和飲食習慣的論文中偽造數據而被判有罪。在同行評審人員發現統計不一致和數據被操縱後,他的研究被撤回。
3. 抄襲與自我抄襲
剽竊是指未註明出處而使用他人的作品、想法或文字。它可以包括:
- 未經引用而複製其他研究人員的部分研究成果。
- 以新標題提交以前發表過的研究(自我剽竊)。
- 在沒有適當承認的情況下解釋另一項研究。
例子:
2020 年,一位著名的癌症生物學研究人員因抄襲部分研究論文而被曝光,導致論文多次被撤回,並對其職業生涯產生了影響。
4. 影像處理和資料複製
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使得研究人員更容易改變影像、重複使用圖形或複製圖表以產生誤導性的結果。其中包括:
- 複製和貼上顯微鏡圖像來支持不同的說法。
- 增強或修改影像以歪曲研究結果。
- 在多項研究中使用相同的資料集且未揭露。
科學研究不端行為的原因
造成研究不當行為的因素有幾個,包括:
1.「不發表就滅亡」文化
學術機構和資助機構重視數量而非質量,導致研究人員為了滿足職業需求而匆忙發表論文。激烈的競爭:
- 研究經費和終身職位
- 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
- 認可和職業發展
經常迫使研究人員採取一些可疑的做法來保持競爭力。
2. 監管薄弱,同儕審查有缺陷
儘管同儕審查過程十分嚴格,但由於編輯監督不力,許多欺詐性研究仍逃避審查。一些問題包括:
- 原始資料存取受限,導致驗證困難。
- 同儕審查選擇存在偏見,利益衝突尚未披露。
- 有些期刊缺乏標準的詐欺檢測工具。
3. 研究倫理培訓不足
年輕研究人員可能缺乏正規的研究倫理培訓,導致:
- 無意抄襲或自我抄襲。
- 數據管理實踐不佳。
- 誤解道德作者準則。
4. 財政和體制壓力
大型研究計畫通常依賴政府和私人資金,迫使研究人員產生有利的成果來證明投資的合理性。一些研究操縱數據來:
- 確保行業贊助商的持續資助。
- 支持臨床試驗中預先確定的結論。
- 滿足機構對增加研究成果的需求。
科學研究不端行為對科學信任的影響
1. 大眾對科學的信任度下降
當引人注目的詐欺案件或撤回論文成為頭條新聞時,人們就會對合法的科學發現產生懷疑和質疑。虛假研究可能會損害大眾對氣候變遷、醫學和疫苗等領域的信任。
例如,安德魯·韋克菲爾德 (Andrew Wakefield) 於 1998 年進行的臭名昭著的研究錯誤地將疫苗與自閉症聯繫起來,導致了廣泛的錯誤訊息、疫苗猶豫和長期的公共健康後果。
2.浪費時間和資源
研究不端行為導致數百萬美元資金浪費,科學家和機構:
- 嘗試複製詐欺性發現。
- 透過撤回和新的研究來糾正錯誤訊息。
- 將資源從真正的科學進步中轉移出去。
3. 對病人的傷害與政策決定
欺詐性臨床研究可能透過以下方式直接危及生命:
- 為醫療治療提供虛假的希望。
- 導致無效或有害的健康保單。
- 破壞對實證醫學的信心。
4. 損害學術和機構聲譽
與科學研究不端行為相關的機構面臨:
- 學術界信譽喪失。
- 融資機會減少。
- 法律和道德調查。
打擊科學研究不端行為的策略
1. 加強同儕審查和編輯監督
期刊應實施:
- 人工智慧驅動的剽竊和詐欺偵測工具(例如,iThenticate、Crossref Similarity Check)。
- 透明的資料共享政策以方便驗證。
- 對不道德的創作行為施以更嚴厲的懲罰。
2. 加強研究倫理培訓
機構應強制開展道德培訓項目,對研究人員進行以下方面的教育:
- 資料完整性和適當的記錄保存。
- 道德創作和防止剽竊。
- 同儕審查和可重複性的最佳實踐。
3. 促進開放科學和數據透明度
採用開放取用出版和資料共享措施可以:
- 增強可重複性和可信度。
- 允許獨立驗證調查結果。
- 阻止資料操縱。
4. 鼓勵舉報和問責
研究人員應該有權匿名舉報不當行為而不必擔心遭到報復。機構應該:
- 實施明確的不當行為通報程序。
- 保護舉報人免受職業生涯的影響。
- 鼓勵透明地處理調查。
結論
研究不當行為的增加威脅著科學信任、浪費了寶貴的資源並破壞了學術誠信。雖然競爭和外部壓力會導致不道德的行為,但機構、出版商和資助機構必須共同努力,實施更嚴格的監督,促進道德研究實踐,培養誠信文化。
透過投資更強有力的同儕審查流程、道德培訓和數據透明度,研究界可以恢復信譽並確保可信賴科學的持續進步。